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四平,是一块曾被鲜血浸透的红色土地,是一座战火中涅槃重生的英雄城市。在这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红色血脉生生不息,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四平市“五步并进”弘扬红色精神、展现四平红色文化、擦亮“四战四平”红色党性教育品牌,让红色文脉传承赓续。
深挖“四战四平”战史资源
为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载体更加丰富,四平成立了“四战四平史研究基地”,前往吉林、沈阳、锦州等地,广泛搜集四战四平相关史料,已编辑出版《中共四平党史人物》,重新编撰《四战四平》,成功申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课题项目《四战四平新闻报道选编》,打造中共四平党史展览馆,为展示四战四平历史创造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动载体。
围绕“四战四平”史研究,吉林四平干部学院研究团队取得省市级课题6项,编纂红色党性教育系列教材12册,刊发省市级学术论文13篇,“四战四平”史实挖掘及教育运用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平明确“全国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确立“以红扬名,以训带游,以游兴业”的发展思路和打造全国红色地标城市、建设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的工作目标。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平重要指示精神、打造红色地标城市》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加强红色文化研究与保护、红色规划引领、升级改造红色文化场馆等13项工作内容,积极开展红色短视频大赛、红色歌曲大赛等系列活动。广泛征集红色短视频作品40余部,其中《热血谱长歌 气概壮山河》等15部作品获奖;出版了红色歌曲集《血与火的岁月抒怀——红色歌曲集》;编辑出版《四平战役通俗小人书》系列、《四战四平红色故事系列丛书》,让全市处处激荡着红色热潮。
每年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庆日,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初心如磐薪火传、踔厉奋进十四五”等各类主题活动百余场。创排“二人转”《鎏金锁》《天桥烈火》《热血青春》《等着我》等红色经典剧目,纳入党校主体课程,不断丰富红色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推出纪录片《守陵人》、话剧《我们都是董存瑞》、音乐情景剧《四平战歌》等各类作品,不断壮大红色主流舆论。全市中小学常态化开展“开学第一课”“同上一堂思政课”,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红色+”的方式,推动红色文化与干部教育、旅游发展有机融合,打造红色文化高地,为四平振兴发展凝心聚力。
整合开发全域红色资源
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地的节点城市,四战四平战役是东北解放战争史的关键阶段,红色血脉一直在四平大地赓续传承。
吉林四平干部学院作为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之一,深度融入吉林省“一校六院”统筹联建工作体系,以红色资源系统化布局、联动式共建,推动形成以“四战四平”为圆心、辐射吉林全域的红色资源教学网络,将学院培训对象的学习“菜单”拓展至全省乃至全国。
自“一校六院”统筹联建工作体系建立以来,吉林四平干部学院接待院校间培训班次60余期,培训人数3138人次,凸显“一校六院”统筹联建工作骨干作用,为增强吉林干部教育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林四平干部学院集中整合并高效利用各县(市)区红色资源,构建起整个四平地区党性教育体系,实行全市资源“一盘棋”战略,坚持“三个结合”,打造“五条线路”。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结合,以“四战四平”为主,与市区部分抗联资源结合起来,延长“红色”培训链条;市区与县区资源禀赋相结合,将市区生态文明生动实践与县区乡村振兴发展资源相结合,打造乡村振兴基地,丰富培训内容,拓宽“绿色”培训空间;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挖掘满族文化历史、开发叶赫满族文化教育基地、设计红色二人转舞台剧,展现梨树二人转之乡魅力,形成四平“特色”培训模式。在三个结合基础上,设计市内线、东线、南线、西线、北线等5条精品现场教学线路,将市域内的教育培训资源点位串起来,连点成面,整合利用散落在全市的教育资源,全面呈现四平“红色、绿色、特色”的三色文化脉络。通过课堂引领、现场启迪、体验感悟相结合,提升教育效果,学员对课程满意度测评始终保持在98%以上。
“我们仿佛置身其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人民军队百炼成钢、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我们要向英烈学习,坚定信念,砥砺前行!”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体育学院教师代表在培训后总结发言时说。
点位建设稳步推进。在深入考察全市53处红色遗址遗迹基础上,投入近3000万元,新建了旗帜广场、四平保卫战纪念群雕两座大型雕塑,对四平烈士陵园、梨树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马仁兴铜像广场、三道林子战斗遗址等12处红色点位进行改造升级,营造了更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投资1423万元,聚焦“为新中国而战”主题,对四平战役纪念馆展陈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使战役纪念馆参观体验更加立体生动,来自全省各地的参观团体不断增加。前不久,四平战役纪念馆被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新评选命名了旗帜广场、红石榴广场等9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打造一江山岛公园为国防教育公园,目前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达30处。
打造党性教育新基地
党性教育基地是红色资源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保护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阵地。
经省委批准、省编办审批,2021年4月25日,四平干部学院以在市委党校加挂牌子的方式成立。2022年10月底,四平干部学院顺利通过中央组织部党性教育干部学院办学质量评估,成为中组部备案的全国72家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之一,并更名为吉林四平干部学院。
四平市以提升基地教育功能为导向,遵循中组部对党性教育基地的建议,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和基地软硬件设施,让基地更好发挥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吉林四平干部学院整体搬迁工程已于2023年破土动工。新院址位于四平市铁西区以丛泉湖为中心的绿色生态新区,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可满足2000余人同时在校培训。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目前主体工程施工已完毕,将于2024年底投入使用,从而彻底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吉林四平干部学院自2021年4月25日成立以来,共培训280期、21066人;红色党性教育项目自2015年运行以来,共培训706期、51920人。培训范围涵盖北京、河北、新疆、西藏、广东、福建、江西等全国10多个省市,影响力逐步提升。2020年以来,获得省级精品课2个、省级“精品微课程”4项,省级优秀组织奖1项。学院连续被评为吉林省文明建设单位,荣获吉林省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的指示精神,按照“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吉林四平干部学院深入挖掘“四战四平”历史资源,创新完善以“传承英雄史、再铸英雄魂”为主题的红色党性教育项目。
增强红色教育培训的感性冲击力和趣味性。由“六位一体”教育模式,升级为“七位一体”(即:理论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影像教学+案例教学)教育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沉浸式红色情景剧教学,打破传统的枯燥的讲授式培训方式,借助声光电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挖掘四战四平历史,通过舞台剧形式还原历史,融入艺术的表现方式,加入学员的参与互动,自编自导自演红色情景剧,深受学员喜爱。
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设有课堂讲授和现场讲解等专题式教学,也有重温入党誓词、共演红色情景剧、战地攻防演练、重走英雄路、激情感言等体验式教学,还有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开展研讨交流、微党课等其他多层面、多视角的教育形式,提升了教学吸引力和实效。
目前,吉林四平干部学院“七位一体”的党性教育模式,已形成红色教育课程体系,其中理论专题课程开发出适应形势需要的“三色”六大类专题课程(党的理论课程、党性教育课程、四战四平“红色”课程、农业农村“绿色”课程、四平地方“特色”课程、能力提升课程),既展现四平红色历史的深厚度,又体现新时代理论的先进性,也呈现新时期四平发展的独特性,形成“三色”教育矩阵。通过红色培训点单形式自由组合,既满足了培训单位多样需求,又达到了培训目标,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吸引力都进一步提升。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四平市坚持把讲好红色故事作为宣传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方式,充分挖掘、深入研究、生动讲述以红色故事为代表的历史故事、文化故事、革命故事、当代故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历史文化内容注入活的灵魂。
讲好红色故事关键在人。吉林四平干部学院坚持“三个结合”,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2020年7月以来,引进各类人才3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超70%,为干部学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大力实施“青苗工程”“名师工程”,建立各种培养制度,科学制定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尽快成长。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65次,培训449人次,拓宽教师视野。选派青年教师6人到市直部门挂职锻炼,补齐理论联系实际短板。
“我心怀热爱来到干部学院,在这里开启我热血的青春和奋斗的人生,我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杨艺坚定地说。
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为原则,建立学院师资联盟,整合校内外、域内外可用资源,建立优秀师资库,保障红色培训高质量、持久运行。围绕“四战四平”红色文化和特色文化,组建由烈士后代、文史专家、战役纪念馆和烈士陵园工作人员为主的域内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生动性;发挥本土专家作用,已组建起22人的本土专家师资队伍。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先后组织117人次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李大钊干部学院、四川巴中干部学院、小平干部学院、浙大城市学院、上海海关党校等地学习培训。加大与周边知名干院、学院交流和合作力度,聘请社区学院、省委党校等40余位域外专家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