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养老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养老机构里就有医疗服务,再也不用一生病就养老院、医院两头跑。”75岁的高友兰说。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医疗服务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市积极探索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路径,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功能进行整合,探索走出医中设养、养中有医、机构协作和居家签约等多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有效保障了全市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
政府重视
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政策体系
医养结合是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的新型老年服务模式。立足我市实际,如何探索出一条能够满足更多老年人医疗和养老需求的新途径,让更多的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构建起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是摆在全市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全市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方案》《四平市健康老龄化规划(2018—2022年)》《四平市推进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单位在医养结合工作中的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和工作方法。从市级层面明确了医养结合工作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领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医养结合产业的土地供应、金融支撑、税费优惠、补贴支撑等各项优惠政策。
拉动资本
助推医养结合产业快速发展
为推进我市医养产业加快发展,我市全面放开医疗和养老产业发展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养老服务,加大用地保障、金融信贷、税费优惠、人才培养、资金补贴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公办与民营、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地区内与地区外投资企业均享受同等优惠政策,进一步释放了医疗和养老产业发展市场潜力。目前,全市6家医养结合机构,有3家是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占比50%。
一项项举措的落地,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让老人们基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进一步满足了养老的社会需求,也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发展。目前,一批有实力、有经验、有意愿社会企业正在积极参与康养产业建设中。吉林一正药业集团叶赫沐心谷生态旅游康养中心、四平资生医养结合体二期12000平方米养老护理中心项目和市中心医院老年养护中心项目、四平市综合养老服务示范中心项目、吉林华宇集团熙乐中心社区康养项目和四平市福寿康养中心项目等,正在积极谋划和建设中,相信通过这些康养项目的建设落地,四平市康养产业发展将会迈上新台阶。
多元模式
满足养生养老需求
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增加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我市养老服务业呈现种类多样化、功能全覆盖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我们不断突出分类培育、持续发展,推进养老模式多样化。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专业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养老等多种养生养老模式,可以满足高、中、低多种养老需求。”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
全市已建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6家,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所医养结合体目标,医养结合体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到35%以上,能够及时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等便捷的医疗服务,所有养老机构都与医疗机构签订了医疗合作协议;全市1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了老年病科,5家中医医院全部开设了老年人康复科;2家医疗机构开展了安宁疗护试点,提供舒缓疗护服务。
全市1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配置专职工作人员379人,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家庭病床、社区护理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也实现了村医服务全覆盖。建立了65周岁以上老年人每年一次免费体检制度,全市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全市建立家庭医生团队407个,全员签约覆盖率45.3%。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和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5%。
一个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已初步建立。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采取社会力量投资,市场化运作办法,由吉视传媒四平分公司建设和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智慧平台,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模式,2019年在铁东区东关社区、铁西区地直社区进行了试点工作。同时,积极加快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培育,铁东博爱社会事务所承接铁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铁东3个街道15个社区的特困失能开展老人照护服务。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我市持续推进健康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拿出更多关爱老年人的实招,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力争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度幸福晚年。